在索福克勒斯留下的作品中,有三部是關於俄狄浦斯家族的,依照故事發生的順序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安蒂岡妮》,前兩部的主角是俄狄浦斯,至於第三部作品就沒有他了。不過在寫作的順序上,《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可能才是最後一部。索福克勒斯活了九十歲,這部作品是在他死後才上演的,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在晚年所寫下的。至於寫於什麼時候,或是上演的時候究竟是不是作品的原貌,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希臘神話中的三種理性:克羅諾斯,普羅米修斯,宙斯
1.
一把刀
這世界一開始是混沌(Khaos)。所謂混沌,就是「有物質沒有東西」,就像是一堆混亂的粒子,這些粒子沒有任何的基本性質,沒有地水火風,也沒有金木水火土這些基本元素。第一個出現的東西是大地蓋亞(Gaia),大地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物質,從大地裡面還可以生出各式各樣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跟自己一樣大的大天烏拉諾斯(Uranos)。大地與大天是緊密接合在一起的,他們唯一的行為就是性行為。他們生了許多孩子,但因為天與地之間沒有空間,因此所有的孩子都沒有辦法出生,只能被硬塞在大地的身體裡。在大地的身體裡,諸神萬物有了自己的存在(用哲學術語說,就是有了潛能,dunamis),但沒有空間來開展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沒有實現,energeia),就像是有腳而沒地方走,有翅膀卻沒地方飛。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歐里庇得斯,《酒神的女信徒》,一,男女關係與人的解放
歐里庇得斯是希臘所謂的三大悲劇作家中最晚出生的一個。他留下了十七部的悲劇,與他之前的埃斯庫羅斯與索福克勒斯相比,算是多了不少。一般來說,悲劇或史詩的主角都是英雄,而英雄則以男性居多。但歐里庇得斯的作品卻有所不同,在他留下的作品中,九部以一個女人為名,例如《梅黛阿》、《安德羅瑪科》、《海倫》,四部以一群女人為名,例如《腓尼基女人》、《特洛伊女人》等等。換句話中,女人才是他的悲劇主角。我們所要談的《酒神的女信徒》也是以一群女人為名。這是他生前最後一部著作,當時差不多七十三歲,一年後他就死了。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柏拉圖,《蘇格拉底自辯詞》,二,人與城邦的緊張關係
現代人活在一個充滿迷信的世界。 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蘇格拉底事件」,也就是一個智慧的人被城邦處死,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在現代的。因為我們的憲法有言論自由給我們保障一切。嗯,真的是這樣嗎?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柏拉圖,《蘇格拉底自辯詞》,一,蘇格拉底的生與死
1.
哲學、哲學人、人
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自辯詞》對某些人來說不算是一本哲學著作,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卻可能是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之所以會有這種不同的看法,在於雙方對於「哲學」有不同的理解。在大學院校的世界裡,哲學是一門由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等組成的學問,既然《自辯詞》裡面沒有談到理型、知識即回憶、哲學家皇帝這些東西,因此哲學價值相對而言也低了些;然而對另外一些人而言,所謂「哲學」(philosophia)並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愛,一種以對智慧的愛(philia tès sophias)為主導的生活方式。這些東西是《自辯詞》所呈現的: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愛,如何追求智慧,以及這樣的追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回想色諾芬的《希耶羅或論僭政》
希耶羅是一位僭主(turannos),這個字在以前通常被譯為暴君,而僭政也就因此而被譯為暴政。這樣的理解並不妥當,因為僭主這個字並沒有暴君的意思,而是泛指一切不是因為繼承而取得王位的人。當一個王並不是什麼有趣的事,就像你在街頭隨便問一個人,要他明天開始就去當中華民國總統,剛聽到他可能會滿心歡爽,但如果仔細想個半小時一小時,絕大多數的人應該會覺得還是不要蹚這渾水來得好。因此如果沒有什麼過人的享受,人是不會要去當僭主的,而一旦當上僭主,也很難不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胡作非為。但正如尼貝龍根的故事所說的,法夫納千辛萬苦獲得了絕世寶藏(或指環),但為了怕被別人奪走,只能化身巨龍去守護寶藏。想要享用寶藏的人,反倒成為寶藏的奴隸,這種困境並不專屬於法夫納,因為患得患失原本就是所有人都會有的心理。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小王子》中的六個小行星之旅
前陣子開了一門小課叫「小王子閱讀班」,趁著這個機會我也好好讀了一遍,發現其實比以前想像中來得有趣,也找到裡面許多暗藏的寓意,所以就在這邊聊一下其中一個重點。所謂的「寓意」並不是要去找出書中人物意指的是什麼:玫瑰其實是誰、狐狸其實是誰、蛇指的是什麼、猴麵包樹又象徵了什麼。這些東西或許很重要,但如果認為這本書要講的就是這些,那其實也沒什麼好讀的了。我的閱讀是很簡單的:花就是花、狐就是狐、沙漠就是沙漠。重點不在於這些人物指的是什麼,而是他們的言語與行動,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及整部作品的結構所呈現的東西。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如何閱讀馬基雅維里的《君主論》
1.
馬基雅維里《君主論》是現代政治學的開山著作,也是現代人在討論政治哲學時所必然會提到的一本小書。全書以一篇獻辭作始,之後是26個長短不一的章:前11章談的是各種君主國家的形成,12到14章談的是軍隊,15到23章可以稱為君主的教戰守則,最後24到26章則談到義大利的現狀,馬基雅維里大聲呼籲,要把異邦人的統治趕出義大利半島。其中最為人經常討論的是第三部分,也就是作者想要教給君主的「高招」。這一部分確實讀起來很吸引人,但說真的,與三國、水滸等書相比,《君主論》只能說是小兒科。而我們之所以對這本書感到興趣,也不是要從其中學到什麼高招,而在於這整本書的結構所呈現的意義。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柏拉圖,《理想國》,之一,洞穴
1.
我們現代人很喜歡說「洗腦」。什麼是洗腦?洗腦就是,如果我跟你的立場不同、主張不同,你總是不接受我的意見,這時候我就可以說你被洗腦得很嚴重。洗腦和洗錢不同,要說一個人洗錢,得拿出充分的證據,否則倒楣的是自己。但要說別人被洗腦,卻完全不用任何證據,只需要用激憤的態度「說」就夠了。當然,如果有一群人一起說,力量就會更大。而一旦有人說你被洗腦,你可能會不甘示弱,反擊說「你才被洗腦」。但這樣說是沒有用的,因為既然洗腦是不能被證明的,所以是一個「先說先贏」的遊戲。因此就算你的理由比對方的強上千百倍,也沒有用。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柏拉圖的《會飲》(《饗宴》),之三,用神話講解 eros
一、
Muthos這個字(希臘文的u通常被轉寫為y)通常被翻譯成「神話」,不過原本的意思比較接近「故事」。不過既然大家愛聽與神或英雄有關的故事,因此muthos就被後來的人認為僅僅與「神」有關。這類型的神話是史詩或悲劇的主要題材,不僅具有文藝欣賞的價值(朗誦、歌唱、音樂、舞蹈的綜合),也能給人帶來做人做事的模範準繩,同時也是青少年學習希臘語言與希臘文化的最好教材。除了神與英雄,以動物為對象的伊索寓言,也被稱做muthos。以神與英雄為主題的故事,與以動物為主題的多少有些不同:前者能觸動人的情感,讓人驚訝、感嘆、流淚;後者則能引起人的趣味,讓人放鬆、嘻笑。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柏拉圖的《會飲》(《饗宴》),之二,青年蘇格拉底的思想動搖
一、
之前我們提過,在《蘇格拉底自辯詞》裡,柏拉圖記載了蘇格拉底如何回應雅典人的控訴。這項控訴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他詆毀了神明,其次是他敗壞了雅典青年。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這是一場不得已而做的發言。他並不認為自己犯下了那兩項罪行,而許多人也不認同這些指控。但同時他也知道,長年以來,不少雅典人一直對他充滿敵意,多年來累積的反感,不可能因為一場辯護就消除。更何況對他的控訴,原本就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說」了什麼。在雅典人心裡,蘇格拉底早就是詭辯的代言人,現在詭辯家要來為自己辯護,不是很可笑嗎?誰會把他這時候的說詞當一回事?蘇格拉底知道這將是一場沒有結果的自辯,因此在言詞中充滿反諷,與其說是自辯,毋寧說是自殺。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想,或許能發現他的自辯固然將自己推向死亡,但也因為如此,「死亡」成為同時進行的另一場自辯的最有力說詞。只不過這另一場辯詞要保護的不是蘇格拉底的生命,而是哲學的生命。透過自辯,蘇格拉底沒有辦法延續自己的生命;經由死亡,他卻為哲學的生命做出最好的辯護: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柏拉圖的《會飲》(《饗宴》),之一,為探討愛進行準備
在進行哲學探討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可以說是笛卡兒式的,另一種則是柏拉圖式的。兩者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錯誤意見。至於要怎麼看待處理這個出發點,他們的看法就有所不同,也連帶產生兩門不同的哲學。如果我們認為,要獲得正確的思想就必須徹底摒除錯誤,必須找到一個確切的基礎,重新出發去建立知識體系,我們走的就是笛卡兒的道路。但如果我們從錯誤與人的中間地帶出發,去問有沒有人會願意接受錯誤,或許就能認為,正確與錯誤是並存的,人所接受的並不是錯誤,而是「在自己眼裡是正確」的東西。生活經歷與所處立場,讓我們只能從某個角度,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甚至僅僅是事物的陰影。在這樣的情形下,想要獲得正確的東西,就不是聽一番大道理能達到的,而必須增加自己的經歷、從原本的立場抽身,重新去觀察瞭解。如果這是我們的想法,我們走的就是柏拉圖的路了。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在荷馬與柏拉圖之間:政治哲學的起源
我們知道希臘文的「人」這個字是anthropos,所謂的人類學(anthropology)就是由這個字來的。不過他們還有另一個字,在文學作品中尤其常用,就是thnêtos,意思是「會死的」(又,死亡是thanatos,安樂死euthanasia就是由這個字而來)。這顯示的是,對希臘人來說,「意識到自己是人」,就是「知道自己會死」。當然「會死的」不只是人,也包含其他動物以及植物,但人好像不怎麼擔心動植物的死亡。希臘文的動物是zoon,植物是phuton,前者的意義是活著,後者的意義是生長。人、動物、植物都是有生有死,希臘人卻從「生」的一面去定義動植物,而從「死」的一面去理解人。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荷馬,《伊利亞特》,第六卷,特洛伊與赫克托爾
希臘人與特洛伊人打了起來,雅典娜賦予希臘人狄奧德摩斯神力,使得特洛伊人死傷慘重。在雅典娜的鼓舞與協助下,他甚至刺傷了協助特洛伊人的天神阿芙洛狄忒與好戰的阿瑞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兒子赫勒諾斯是個占卜者,在亂成一團的戰場上找到赫克托爾,要他趕快回城向雅典娜祈求,請她不要再讓狄奧德摩斯屠殺他們。祈求的方式是:要他們的母親帶著城中年老的婦女,到高城上目光炯炯的雅典娜的神殿,用鑰匙打開門,並且選一件自己珍藏的最美的長袍,放在雅典娜塑像的膝上祈禱。如果她能讓殺紅眼的狄奧德摩斯後退,一定會獻給她十二頭滿周歲而還沒有受過鞭打的牛犢。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荷馬,《伊利亞特》,第一卷前半段,阿基琉斯的憤怒
特洛伊(位於今日的土耳其西部)戰爭打了十年,而史詩《伊利亞特》講的僅僅是最後半年或不到半年的事。故事的一開始是阿基琉斯的憤怒,結尾則是赫克托爾的葬禮,於是我們可以說,這兩個人是《伊利亞特》的主角。阿基琉斯是希臘聯軍的一員,屬於進攻的一方;赫克托爾則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兒子,屬於防守的一方。戰爭並不是這兩個人發動的,而是特洛伊的阿勒珊德羅斯(帕里斯)與希臘人墨涅拉奧斯,前者搶走或誘走後者的妻子海倫,後者便與他的哥哥阿伽門農組成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之一,誰是俄狄浦斯(伊底帕斯)?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短短幾十頁的作品,但其中的豐富內含卻是討論不完的。不少人是因為佛洛伊德而知道俄狄浦斯的,佛洛伊德確實是一位天才,他研究的問題也都是最重要的問題:夣、亂倫、圖騰、禁忌、欲望等等,但他的解釋卻不盡令人滿意。要瞭解俄狄浦斯的際遇,還是從整個忒拜(底比斯)的命運談起比較好。忒拜城的建立,是「外邦人—天神—本土力量」的三重關係,俄狄浦斯的悲劇,則是「神—禍害—代罪者—城邦」的四重關係,從這兩個關係下手,比較能夠理解俄狄浦斯的故事。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柏拉圖,《枚農》(或《美諾》),二,哲學的個性
你是個大學生,在教室裡問老師:「怎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人?」老師回你:「你先說說看,成功是什麼意思。」你想了想,很認真地說:「這樣說可能比較好,對上班的人來說,成功就是有好的業績;對父母來說,成功是子女的成長;對政治人物來說,就是做出一些政績;對藝術家來說,是拍出好的電影或其他作品……」你還沒說完,老師笑了:「我的天啊,我就問你『成功』是什麼,你跟我說這些囉哩吧唆的做什麼?」班上同學也跟著哄堂大笑。你覺得怎麼樣?講台上的這個人,有沒有資格當老師?如果這時你忽然有一個心願可以實現,你會不會說:「我要這個人永遠無法教書!」你之所以這樣做,絕不是因為他嘲笑你,而是因為他嘲笑過很多學生,並且以後還會繼續嘲笑其他人。你覺得開除這名老師,絕不是因為自己生氣,而是確確實實為所有人好。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柏拉圖,《枚農》(或《美諾》),三,蘇格拉底的勸學
枚農感到自己被蘇格拉底的問題搞得暈頭轉向,就不想玩了,要蘇格拉底直接說答案。但蘇格拉底說(引號內的文字並不是原文翻譯,而是經過一些縮寫),「你別以為我自己有答案,還故意問你,賣關子要你出糗,實際上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也在研究啊!」枚農說,「那就怪了,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東西,怎麼可能去學習去研究?因為你不知道那是什麼,就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學,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進行,就算是碰巧讓你學到了,自己也不會知道啊!」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莎士比亞,《李爾王》,之二,李爾與李爾王
1.
在我們先前的討論中(參看:https://hsiangminma.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78.html),談到了理解悲劇的二個看法:悲劇的核心在於悲劇人物,而悲劇人物的本質則是自作自受,他的慘境固然有外界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人物自身。所謂人物包含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在劇中所呈現的角色,一個是人物背後的性格。在《李爾王》的眾多悲劇角色中,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李爾父親,另一個是李爾王。李爾父親的悲劇與李爾王的悲劇的交互影響,使這部作品在情感倫理或政治哲學方面,都有豐富的內含。而在這兩個角色背後的,是李爾這個人,他的性格才是主導這部作品的動力。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伍迪艾倫,《非理性的人》,之三,旁觀者與行動者
之前談到的都是Abe的私心層面,以下要把Abe的私心與放在一邊,單純去看法官被殺這件事。
Abe不認為自己的殺人行為有什麼錯。當Jill質疑他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說自己是個道德的人(moral man)。但為什麼他這麼說?純粹是狡辯,還是真的這麼認為?照他的講法,不僅他的生活是道德的(moral
live),他這次的殺人行動也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一個女人與他的兩個孩子,並且他如果再不出手,就會有更多的人受害。殺了那名法官,不會有任何人因此受苦,只會有人受益,怎麼說都是對的。當他這樣說的時候,完全把自己從「行動者」的角度脫離,成為一個純然的「旁觀者」。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伍迪艾倫,《非理性的人》,之二,人的處境與困境
最常出現在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兩個主題,很久以前就在他一部電影的片名顯示:《愛與死》(Love and
Death)。然而僅僅是兩個主題還無法構成一部影片,而這兩個主題也不是伍迪艾倫的專利。伍迪艾倫的特點,在於他通常以道德哲學的角度去處理問題。
我們從片中主角,也就是哲學教授的名字出發。Abe,這個名字來自Abraham(亞伯拉罕),而Abraham是來自Abram(亞伯蘭)。亞伯蘭是舊約創世紀裡的人物,他的生活本來跟別人沒有不一樣,但有一天,神要他離開原本的家鄉,到他指定的地方居住。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論語陽貨第十七之九,興觀群怨,之一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我不是學文學的,也不懂甚麼文學理論。不過對我來說,如果有什麼能把文學講得那麼透徹,那麼精彩,那麼令人思索玩味,又那麼能像朋友一樣,伴隨自己一身的,大概就是這段話了。
《論語》的許多段落,都是沒頭沒腦冒出來個「子曰」,我們不知道他跟誰說,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說。在這種失去脈絡的情形下,孔子的話語很容易變成教條,也很容易被斷章取義,被誤解的情形遠遠比被理解來得多。
〈杜子春〉,(一),尋找杜子春
馮夢龍寫過一個叫〈杜子春三入長安〉的短篇。第一次讀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印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閱讀上的疲憊。這個故事出自於《醒世恆言》,也就是所謂「三言」的第三部。與前面的《喻世明言》與《警世通言》相比,這第三部的趣味其實稍微低了些,可能是因為精彩的故事都已經先寫過了。尤其《警世通言》更是短篇小說的登峰造極之作。
莎士比亞,《李爾王》,(一),悲劇的教科書
要知道莎士比亞的某一齣劇是喜劇或是悲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看劇名。悲劇是以人命名,喜劇不是。如果是某個國王的名稱,就是歷史劇。這樣的命名方式並不難理解,因為在悲劇中,我們容易去同情劇中那個遭遇不幸的人,而不是去分析事物,也較少去注意主角以外其他人的性格。喜劇人物則通常沒有鮮明的個性。對於悲劇人物,我們不僅會問他做了什麼,還會問「為什麼這樣做」;
柏拉圖,《枚農》(或《美諾》),一,第一段話
一
柏拉圖寫過不少的蘇格拉底劇(一般稱為對話錄),其中大部分都有個「開場」,說的是蘇格拉底從哪兒來,要去哪,在什麼地方,跟誰在一起,等等之類的。不少讀者,包括所謂的學者,會把這個開場省去,這是很可惜的。哲學探討是一種說話,而任何說話都有特定的場景,不注意柏拉圖提供的說話場景,並不表示我們可以用「客觀中立的角度」,把對話中的「哲學內容」抽離出來,往往只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帶著現代人的偏見去閱讀。
卓別林,《城市之光》
一、 這是一部默片,並且是一部在有聲電影出現前的。有聲電影之前與之後所拍攝的默片,有一個根本上的不同,就是「不能」說話與「不可能」說話。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不見得在任何情形下都是永遠最好,但一定是最方便的工具。當嘴巴動一動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時候,我們身體的其他部分就開始偷懶,漸漸就忘了或失去了其他的交流能力,也就是說,原本的那個世界回不去了。今天要拍一部默片,我們會想到的就是「不能說話」,三分鐘的短片不說話是容易的,但如果是超過一小時的影片,並且要傳達一定數量的訊息,還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那就會感到處處受限,我們也要想盡辦法,將原本要用語言表達的東西,「改用」其他的方式傳達。
伍迪艾倫,《非理性的人》,之一,行動的動力與理由
伍迪艾倫的Irrational Man,片名取自William Barrett的同名著作,這是一本介紹存在主義的名著,中譯本就叫《非理性的人》,不過電影的名字被改做《愛情失控點》。台灣的外國電影,一向很難從片名上和原來的片名相對應。在某種意義上,這也展現我們對於世界的開放態度以及我們對於外來事物的接受態度:表面上我們想要外來的東西,實際上我們想要合自己口味的東西。於是我們就要對一切外來的東西改頭換面,原汁原味的外國貨,也很難進入台灣的市場。
伍迪艾倫是一個喜愛哲學的人,他的電影也幾乎都在談哲學。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