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莎士比亞,《李爾王》,(一),悲劇的教科書

要知道莎士比亞的某一齣劇是喜劇或是悲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看劇名。悲劇是以人命名,喜劇不是。如果是某個國王的名稱,就是歷史劇。這樣的命名方式並不難理解,因為在悲劇中,我們容易去同情劇中那個遭遇不幸的人,而不是去分析事物,也較少去注意主角以外其他人的性格。喜劇人物則通常沒有鮮明的個性。對於悲劇人物,我們不僅會問他做了什麼,還會問「為什麼這樣做」;
對於喜劇人物,則只會問他說了什麼,而不太去問為什麼。另一方面,喜劇通常是一些人與不同事物的巧然結合,受人物主導的比重也比悲劇為小。

在這些悲劇中,《李爾王》這個劇名是比較特殊的。其他的劇名僅僅是單純的人名,而沒有加上一個頭銜成為「凱撒皇帝」或是「奧泰羅將軍」。儘管《哈姆雷特》有個「丹麥王子」這樣的補充,但這比較類似《奧泰羅》所加上的「威尼斯的摩爾人」,而不是主要標題的一部分。然而《李爾王》這個標題卻明確告訴我們:這是李爾,也是王。如果沒有甚麼讓出版商一定要用《李爾王》,而不能僅僅以「李爾」為書名出版,我們就可以假設:選用這個標題是有用意的。於是在閱讀的時候,也必須不僅要注意李爾這個人,也要注意李爾這個王。前者是一般悲劇理論的問題,後者則是政治哲學的討論對象。當然,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悲劇描繪的是人的慘境慘境不是只有一種,造成慘境的原因也不只一種,因此悲劇就沒有固定的類型。在《李爾王》裡,沒有誰的日子是過得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悲慘的故事,因此以不同的人作主角,就能寫出不同的悲劇。然而這種種悲劇,有的是因為自身的愚昧所造成,有的是因為貪欲,也有是因為自負。無論哪一種原因,都有劇中人的「主動」成分在內,而不是被動地受到災禍。因為外在於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慘境,可以是道德劇、勵志劇、鬧劇、倫理劇,但無論如何不是悲劇。簡言之,悲劇的本質是「自作自受」

所謂「自作」,指的是他說的話,做的事,以及這些的原因與目的,並不是聽令於外界(並不是不受外界影響),而是由於自己。意思是,受到我們的欲望與判斷的主導,前者讓我們去做什麼,後者則告訴我們能不能做與怎麼去做。欲求那些對自己沒有好處的東西,或是做出錯誤的判斷,都可能讓我們陷入慘境,成為某種悲劇的主角。欲求錯誤或判斷錯誤,都是因為能力不足所導致。只要增強自身的能力(智力、克制力),就能避免這些錯誤,是以這類型的人物不會給我們很大的思索玩味空間。

在欲望與判斷之外,還有一個讓我們言語或行動的因素,就是所謂的血氣或怒氣(希臘人稱之為thumos)。這個東西是比較難辨認的,因為血氣通常是伴隨著判斷,或是伴隨著欲求來活動。但血氣也有自己的活動,有時我們會追求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或是所謂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都是因為血氣的驅使。血氣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次次的挫敗會消減他的活動,一次次的成功則會使其不斷增長。不斷增長的血氣最後會完全獨立於欲求與判斷之外,做出令人難以理解的事。血氣的增長固然是因為人的能力強大,但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必然有無法控制血氣的增長的一天。與比自己強大的人鬥,與自然法則鬥,甚至與天神鬥,最後都將以失敗收場。

《李爾王》的各個人物中,有九個可以稱作悲劇人物,正好是以上述三種因素為各自的主軸,也就是在判斷與欲求上出了問題,或是血氣的衝撞所導致。Earl of Gloucester, EdgarDuke of Cornwall這三個人之所以遭受不幸,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判斷錯誤,甚至是愚昧所導致,而這種情形的悲劇內含也比較輕。Earl of Gloucester輕信自己的庶次子Edmund而趕走嫡長子Edgar,最後卻被Edmund反咬一口,這比較像是警世劇。Edgar上了自己弟弟的當,逃亡之後忍辱負重,即便被趕走也不忘幫助父親,反倒是接近勵志倫理劇。Duke of Cornwall沒什麼主見與判斷力,跟著太太作威作福,最後死在下人的手上,簡直是一齣鬧劇。他們的怒氣也沒有什麼值得玩味之處。Earl of Gloucester對自己的兒子Edgar發怒,Duke of Cornwall對下屬Earl of Gloucester發怒,對地位低下的人生氣,原本就不是一個好的悲劇題材。不過這三個人倒是因為這樣的怒氣連結,構成了盲目三人組。

Edmund, GonerilRegan是另外一組人物。他們是以發怒開始:GonerilRegan有李爾這麼個脾氣不好甚至暴戾的父親,於是一旦掌握大權就不願再對父親百依百順;Edmund這名私生子,從小就沒有身分,也不能住在家裡,長年的壓抑下使他想要取代哥哥的地位。這三個人都是對自己逆境的反抗,原本無可厚非,甚至值得讚揚。但他們的血氣是從屬於欲望的,憤怒主要不是因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是自己沒有別人手裡掌握的東西。他們一旦獲得了什麼,就會立即轉變為欲望的奴隸。在劇中,Edmund先是陷害兄長,接著背叛父親,最後還要牟取公爵的地位。兩姊妹則是分割父親的大權後,又看上Edmund這塊鮮肉,想要以自己的權位做為誘餌。性與權力使這三個人連結為沖昏了頭的欲望三人組。

李爾的小女兒Cordelia則展現出血氣型的悲劇。她頂撞了父親,但她的怒氣並不是針對父親而發的。在李爾分配國土之前,Cordelia早已和他說過無數次的話。如果她以前說話也這麼衝,那麼李爾早已將她逐出家門,不用等到今天;要不就是,李爾對她的衝撞早就習以為常(正如他對傻子所表現的寬宏大量),也不至於如此發怒。在劇中,當李爾問三個女兒是怎麼愛他的時候,Cordelia是最後回答的那個。我們可以相信Cordelia說的話是發自內心,我們卻無法確定那些話是不是因為聽了兩個姊姊所說的被激出來的。如果李爾第一個問的是她,如果兩個姊姊的回答中規中矩,Cordelia說的將只是「父親我愛你」,而不會說「如果我結了婚,就會分一半的愛給丈夫」。不這樣說的原因並不是虛偽,而是根本不會想到這些。正如情侶在山盟海誓時,只想到說「我愛你」,而不會想到「我也愛我的父母,我還愛家裡的小狗小貓」等等。

當李爾聽到Cordelia的話,並不是立刻發怒,而是有點驚訝,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是真的,彷彿眼前站著的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李爾所面對的與其說是頂撞,毋寧說是背叛。這也告訴我們Cordelia的言語神情,並不是平常對父親的態度,而是一股針對兩個姊姊而發的怒氣。這種怒氣是一種最原始的正義之怒,尤其出現在平輩或同儕之間。他們在行為品德或工作上優於他人,但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不屑與平庸甚或奸宄之徒獲得同樣的名聲報酬的情形下,寧可放棄自己所能獲得的東西,甚至不惜喪失原本的一切。

Earl of Kent是一個類似的血氣型的人物。他看不慣宮廷的唯諾氣氛而敢於直言,給自己帶來放逐的命運。不過嚴格說來,他不是一個完全的悲劇人物。李爾、CordeliaEarl of Kent這三個在宮廷上爭辯的人,連結為血氣的三人組。不過李爾的情形要更為複雜,只能下回再談。


以上九個悲劇人物,因為同樣的性格,連結為短智、過欲以及血氣三個三人組,每個三人組都有自己內在的人物連結,如此構成了《李爾王》這部作品的骨架。在這些人物中,我們幾乎看到了許多的悲劇題材:權力、財產、忠誠、父女(子)、情愛。當我們在設想一齣悲劇的時候,能寫好其中一個環節,也就不錯了,《李爾王》卻能將這些因素完整融入一部作品,堪稱為「悲劇的教科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