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開了一門小課叫「小王子閱讀班」,趁著這個機會我也好好讀了一遍,發現其實比以前想像中來得有趣,也找到裡面許多暗藏的寓意,所以就在這邊聊一下其中一個重點。所謂的「寓意」並不是要去找出書中人物意指的是什麼:玫瑰其實是誰、狐狸其實是誰、蛇指的是什麼、猴麵包樹又象徵了什麼。這些東西或許很重要,但如果認為這本書要講的就是這些,那其實也沒什麼好讀的了。我的閱讀是很簡單的:花就是花、狐就是狐、沙漠就是沙漠。重點不在於這些人物指的是什麼,而是他們的言語與行動,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及整部作品的結構所呈現的東西。
小王子待過三個地方:B612小行星、旅途中的六個小行星、地球。我原本以為其中第二部分是比較不重要的,然而重讀一次的結果,才發現原來這才是瞭解整本書的關鍵,並透過這點瞭解到整本書的許多巧妙。當小王子在這些星球旅行的時候,每離開一個星球他都會說:「這些大人真是奇怪!」但為什麼大人是奇怪的呢?大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奇怪的,就如同作者在獻詞所說:「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以及第五章的「當猴麵包樹沒有長大的時候,也是一根小苗」的時候,就能想到,其實大人的「怪」是深藏在孩子心裡的,只是當時還「看不出來」。如果小王子不曾離開他的星球,到外面去「學習」(s’instruire,這個自出現在小行星之旅的一開始),那麼當他長大之後,難道不也會變得和其他小行星上面的人一樣怪?
第一個小行星住的是國王。他跟小王子說自我評判(se juger)是重要的,但實際上國王並不自我評判,他只是按照既定的想法,把別人都當作臣民。國王是權力的象徵,因此他也以為其他人都跟他一樣,熱愛權力,以為賜給別人司法部長或大使的官爵,別人就會留在他的星球上。小王子看出這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他也知道「自我評判」是一件重要的事。然而這四個字對他來說卻是空洞的,因為他並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告訴國王:「我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自我評判」,但實際上,如果一個人說了這樣的話,就表示他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這麼做。這就像常說「等我有了足夠的錢,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就算有了錢也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手機廣告中的「無限可能」也是如此,這四個字只能吸引不知道自己能幹嘛的人。小王子原本是個愛評判的人,他評判玫瑰、評判其他小行星上的人,就是不評判自己。一直到在地球上遇到更多的事之後,他才開始慢慢反省自己的過去。
第二個住的是虛榮者。他問小王子自己是不是星球上最美最得體的人,小王子覺得好笑,因為星球上只有一個人,也就是虛榮者,這樣有什麼好「最」的呢?然而虛榮者的根同樣也在小王子的心裡。他原本喜愛自己的玫瑰花,但這樣的喜愛多少是伴隨著虛榮的,因為他以為世界上只有那麼一朵玫瑰,並因為這樣而沾沾自喜。但正因為小王子的星球上也只有一朵玫瑰花,所以他才能認為自己的花是獨一無二、最美的花。一旦他發現原來一個小花園裡就有幾千朵玫瑰花,自尊心立刻受損,哭了起來。一直到狐狸告訴他apprivoiser(一般譯為「馴養」)的道理,才解開這個虛榮的羈絆。
第三個小行星住了個酒鬼,這是個很簡短的旅程,卻讓小王子「陷入深沈的悲傷」。因為酒鬼是個「為了忘記飲酒的羞恥而不斷飲酒」的人,這是一種逃避,並且是一種荒謬的逃避方式。但小王子為了不要回應玫瑰的需求而離開他的小行星,也正是「為了忘記而逃離」。這樣的逃離跟飲酒一樣是沒有用的,但他那時還不知道這些。
第四個小行星住著商人,這是一段很關鍵的旅程。因為商人可以說是某一種大人的典型:除了擺在眼前的事,什麼都不關心。荒謬的是,在計算完那些星星後,就覺得星星都是他的。他最常掛在口邊的是「我有很多正事要做」。事實上小王子也是如此,當狐狸要他馴養的時候,他開口就說「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小王子當然不是個愛好財產的人,但他跟商人一樣,「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最重要」。除此之外,小王子喜歡看日落,可以「一天看44次」(第六章)。這背後暗藏的是,他想要的東西就要立刻得到,而不願意等待事情的自然發生。這樣的行為和商人以為自己能夠擁有星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只是「用自己以為的方式去擁有無法擁有的東西」。
第五個小行星住了一個點燈的人。這是個盡職的人,每天規律做同樣的事,但從不問「為什麼」這麼做,也不問這樣做「有什麼用」或是「對誰有好處」。小王子在B612的生活也是:除樹苗、除蟲、疏通火山。這些都是紀律(discipline),而不是真正的責任。所謂的責任(responsabilité)其實是一種回應(répondre),是一種相處、理解、雙向交流的結果。在小王子的星球上,沒有人也沒有東西能夠跟他說話,因此他也不可能跟任何事物有所交流。玫瑰是唯一能跟他說話的東西,但由於小王子習慣了獨白、從自己的觀點看一切,因此當玫瑰說出了讓他聽不習慣的話語時,就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玫瑰,而沒有辦法做出適當的回應。這些都要到他在地球生活過一段世間,與更多的人(動物、植物)接觸交談後,他才瞭解真正的交談是需要時間的。
第六個小行星住了個地理學家,他一個追求知識的人,記載宇宙各地的地理特性。但他從不親自去看世界是怎麼回事,只是從探險家告訴他的話去進行記載。當然,他不是輕信的人,他要考察探險家的品行,會不會說謊,會不會喝醉酒眼花錯看。地理學家之所以不親自去看,並不是因為這不重要,而是因為「那不是他的工作,而是探險家的工作」這個角色在整本書裡面,跟小王子比較無關,而是作者自己想表達的一種在現實的法國生活中,對教育體制(作者的地理學知識是很豐富的,但他應該有不少只會讀書的同行)與官僚體制(bureaucratie,意思是辦公室統治)的諷刺:每個人只看得到自己眼前的工作,而不去管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不過小王子對玫瑰的態度也有一點是這樣的,他在到了地球後,回想了自己和玫瑰的關係,說:「我不該聽她的,我應該從行動,而不是從話語去判斷」(第八章)。他知道玫瑰在對他說謊,但當時他所能做的,僅僅是在玫瑰身上蓋一個「說謊者」的章,而沒有辦法去想為什麼玫瑰會說謊。
這六個小行星之旅,看起來是不重要的插曲,實際上是瞭解整本書的關鍵,也就是小王子的成長。在B612的時候,他只是那個星球的小王子,在這些星球旅遊的時候,他有能力看到大人的荒謬,卻沒有能力看到自己身上也有荒謬的根苗。在地球旅遊的這一年,他才開始慢慢瞭解一切。
可能有人會覺得《小王子》或類似的作品,是要歌頌兒童的純真以及成人的愚昧。我倒覺得並不是如此。人不可能永遠是兒童,成長是必然的,六個小行星上的「怪人」,其實是六個「人格停留在兒童階段」的大人,六個不願意改變自己、堅持「作自己」的大兒童。他們的體力、智力隨著年齡而增長,但他們的心還是留在原處。書中的自述者,則是個在兒童階段受過挫折打擊(décourager)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打擊,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大畫家。但所謂的「成為大畫家」又是怎麼回事?這世界畢竟是大人的世界,大人認為你有天賦,就按照他以為的方式去培養你,這樣是不是真的有意思?
另一方面,如果自述者沒有受過打擊,可能就不會去學地理、不會去開飛機、不會在沙漠上空失事、不會遇到小王子、不會有這本書。童年時讀的那本書,給了他繪畫的念頭,也給了他探險的念頭,儘管他放棄了繪畫,但沒有放棄探險,沒有放棄對未知世界的開放,如此才有了這段奇遇。他沒有忘記自己在孩童時代的那些想望,而小王子也讓這些又活了起來。正如作者在獻詞所說的,這本書不是要獻給孩子、也不是獻給大人,而是要獻給一個大人「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也就是說,沒有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的大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