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荷馬,《伊利亞特》,第一卷前半段,阿基琉斯的憤怒

特洛伊(位於今日的土耳其西部)戰爭打了十年,而史詩《伊利亞特》講的僅僅是最後半年或不到半年的事。故事的一開始是阿基琉斯的憤怒,結尾則是赫克托爾的葬禮,於是我們可以說,這兩個人是《伊利亞特》的主角。阿基琉斯是希臘聯軍的一員,屬於進攻的一方;赫克托爾則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兒子,屬於防守的一方。戰爭並不是這兩個人發動的,而是特洛伊的阿勒珊德羅斯(帕里斯)與希臘人墨涅拉奧斯,前者搶走或誘走後者的妻子海倫,後者便與他的哥哥阿伽門農組成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

特洛伊戰爭是希臘聯軍與特洛伊人以及他們的友邦之間的戰爭。希臘聯軍的統帥是阿伽門農,聯軍中最勇猛的是阿基琉斯。有一天這兩個人吵了起來,原因是阿伽門農要搶走阿基琉斯的「戰利女」,而之所以要搶走他的戰利女,是因為他保不住自己的戰利女。故事是這樣的:他們的戰利女是先前在攻下一座城的時候,各自所掠奪的。阿伽門農搶到的是那個城裡的阿波羅祭司的女兒,因此祭司帶著禮物來贖女兒,甚至願意為他們祈禱,讓他們早日攻下特洛伊城,早日回家。大家聽了都很高興,畢竟如果有敵方的祭司要站在自己這邊,尤其是一直護衛特洛伊人的阿波羅祭司,就等於勝利即將入手。不贊成這件事的只有一個,就是阿伽門農。他不但不放人,還把祭司臭罵一頓,把他趕走。

祭司一走,就立刻向阿波羅禱告。希臘人的禱告是一種「報償」性質的,但並不是「按次計酬」,而是「平日累積」。我平時懷著尊敬心,建造祭壇,殺牛宰羊獻給神,在有困難的時候就可以請神幫助。然而當我在做平常獻祭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困難、會遇到什麼困難,因此就有點類似買保險的舉動。獻祭是要定期進行的,而不是考試之前去拜拜文曲星,想要結婚就拜拜月老。而既然要定期進行獻祭,也就沒有所謂還願的問題。另一方面,獻祭需要宰殺動物,對一般人來說這是辦不到的。所以祭司在古代社會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都享有特權。

阿波羅答應了祭司的請求,降下了九天的神箭攻擊希臘人。所謂的神箭,人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之所以說有這種東西,是聯軍陣營中發生了流行病。先是騾子與狗群死亡,接著則是兵士的死去。從這段敘述看來,當時應該是有這麼一場戰爭,或至少在某個戰場上發生過這回事,畢竟這種「由騾、狗再到人」的患病順序,或許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畜流感,不像是用想像力編出來的。

偏愛希臘人的女神赫拉告訴阿基琉斯,趕快把希臘人聚在一起商討對策。在會場上,阿基琉斯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讓能通曉神意的人去探問,看看是不是因為沒有按時獻祭而惹惱了阿波羅。有一個卜者叫卡爾卡斯(當時的人是從鳥飛的方式看出神的意旨,因為神在天上,飛鳥就在人與神之間),知道神發怒的原因卻不敢說,因為他怕得罪一位大人物。所謂的大人物,通常不會當場找人麻煩,卻會在事後向他報復。因此除非阿基琉斯答應保護他,否則他是絕對不會說的。阿基琉斯答應他,並跟他說,就算是得罪阿伽門農也不用怕。有了阿基琉斯的庇護,卡爾卡斯說開口了:阿伽門農必須歸還擄來的女子,否則無法解消阿波羅的憤怒。

阿伽門農聽了很不高興,畢竟這個大會是阿基琉斯召開的,占卜師又在他的庇護下說了不利他的話。難不成阿基琉斯想要取代他的地位?他不至於認為這兩個人串通好了說謊欺騙大家,占卜師可以假裝不知道,可以私下對他悄悄說,但如果假傳神意,後果是很嚴重的(這讓我們想到西方世界的政治或外交語言:絕對不能說謊,但也不能說出全部的真話)。無論如何,在大會上公然站在別人那邊說自己壞話,這是很不利的。阿伽門農這次不敢再反對了,他答應歸還祭司的女兒,但他也必須立刻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要求其他人再給他一份戰利作為補償。

阿基琉斯開口了,他說阿伽門農是個貪婪的無賴,因為戰利早就分配好了,怎麼可能再湊一份出來給他?他要阿伽門農不要這樣做,在攻下特洛伊之後,自然會給他補償更多的戰利。但阿伽門農不理會,反而點名了阿基琉斯、埃阿斯、奧德修斯(也就是尤里西斯)這幾個最有名的將領,要拿走他們其中一個的戰利。

阿基琉斯更生氣了,阿伽門農就和他翻牌,指名要拿走他的戰利女。這時阿基琉斯講起戰爭的發起:特洛伊人並沒有得罪他,也沒有得罪其他希臘人,僅僅是因為阿伽門農他的弟弟墨涅拉奧斯(特洛伊人誘走或拐走墨涅拉奧斯的妻子海倫)的緣故,希臘各邦才組成聯軍進攻特洛伊。然而在阿基琉斯眼中,阿伽門農也不是為了幫弟弟報奪妻之恨,而是為了給自己增添財富、擄獲婦女。在每一場戰役,都是阿基琉斯出最多力,但也總是阿伽門農獲得最多戰利品。與其繼續在這受侮辱,為別人打仗賺錢,還不如打道回府。

阿伽門農逮著這個機會,就說阿基琉斯是個想要逃跑懦夫。他說自己本來就痛恨阿基琉斯的好鬥自大,並且表示絕不在乎阿基琉斯的去留,但一定會到他那邊擄走他的戰利女,讓他知道誰才是希臘人的領袖。阿伽門農要求補償,當然是因為他的貪婪,但他先後的這三段話,也巧妙地展現他的政治謀略。一開始他想到的是全希臘人共同給他補償,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個希臘將領出一點東西,就可以解決問題,他也不至於得罪誰。在阿基琉斯拒絕他的想法後,他點名了三個將領的戰利品;再次被阿基琉斯拒絕後,才指定要阿基琉斯的戰利女。這樣一來,所有的得罪都集中在阿基琉斯身上,其他將領在從「原本要出點血,現在什麼都不用」的轉變下,也不會去理會阿基琉斯的損失,或對阿伽門農仍有反感。但阿伽門農之所以敢這樣說,並不是因為他真的要和阿基琉斯作對,而是因為阿基琉斯揚言要退出聯軍。對一個要退出的人,聯軍盟友就更不會有誰出來反對取走他的戰利。算準了這一點,阿伽門農就大膽向他下手。(在某種意義下,阿基琉斯成了希臘聯軍中的替罪羊)

另一方面,攻打特洛伊城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出兵到現在,已經過了九個年頭。如果是剛開始,為了獲得阿基琉斯的協助,就不會有人敢搶他的東西。但既然九年都攻不下特洛伊,那麼就算有人認為一定要靠阿基琉斯才能攻陷特洛伊,也沒什麼好相信的了。

阿基琉斯憤怒到了極點,要拔出腰間的劍去殺阿伽門農。這把我們帶回《伊利亞特》的開頭,這部作品的第一行是「女神!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憤怒吧!」,但在行文上,原文的第一個字並不是「女神」,而是「憤怒」(mênin)。這樣的安排似乎要告訴我們,這部作品的核心並不是戰爭,也不在於誰最會打、誰贏誰輸,而在於憤怒,如果把問題展開,就是所謂的人心。人心是怎麼活動起來,人心的活動會造成什麼作用,才是整部作品要探討的。而在人心的諸多面向中,希臘人所要探討的主要是憤怒與欲望,欲望比較簡單,僅僅是一種對事物的追求:食物、美色、健康、財富,而不像現代學者所說得那麼神秘。相較之下,憤怒會造成更大的作用(毀滅事物、毀滅他人、毀滅自己),同時也顯得更不可解。因為憤怒的對象並不明確具體(例如所謂的「遷怒」,相照之下,「遷欲」的情形並不多見,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既定的方向或目標,而我們也找不到讓憤怒滿足的方式(一再回想,就一再生氣)。另一方面,欲望容易受到理性或意氣用事的節制或控制,但憤怒卻是很難控制的。

就當阿基琉斯準備拔劍去殺阿伽門農的時候,女神赫拉要雅典娜立即趕來勸阻,因為這兩個都是她喜愛的人。雅典娜拉住了阿基琉斯的頭髮,叫他儘管動口責罵,但不要動手砍人。並告訴他以後能得到三倍的補償。阿基琉斯接受了她的勸誡,放下了手中的劍,他知道再怎麼憤怒,還是要聽從神。並且「誰聽了神的話,他的祈求也會讓神接受。」他表示不再為自己的戰利女和阿伽門農爭鬥,但如果阿伽門農想要搶走他的其他東西,就是死路一條。

散會後,阿伽門農並不是自己去阿基琉斯那邊,而是派兩個人去帶回阿基琉斯
的戰利女。這兩個人很怕阿基琉斯,在他的營帳外不知所措,不過阿基琉斯倒是沒有為難他們,也沒有任何阻攔。他知道他們是奉命行事,所以只要他們再次轉達,阿伽門農必然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悔,因為阿基琉斯不會再為他作戰了。

這幾段簡短的文字,勾畫出阿基琉斯在憤怒時展現的三種態度:對地位較低的人,仍維持原本的氣度,不會對他們發洩自己的怒氣;面對女神則是聽從勸導;而面對自以為高高在上,但實際上跟他一樣也是個會死的凡人時(「會死的」是希臘人對於「人」的定義),他展現出毫不退讓的一面。

所謂的「聽從女神」,其實是一種關於靈魂的探討,或所謂心理層面的問題(psychology中的psychê的意思就是靈魂)。聽從女神並不是服從外在的命令,因為女神給他的是勸導以及對未來的應許,這些是阿基琉斯自己也可以做到的:他知道自己絕對能殺死阿伽門農,並且之後沒有人會、也沒有人敢對自己下手報復。問題是,殺了阿伽門農,除了出氣,又有什麼好處?如果他自己不懂這些道理,那麼就算有十個天神在旁邊勸阻也沒有用。然而女神也不是要他忍氣吞聲,而是以言語的方式去取代武力砍殺,也就是克制自己(su d’iskheo)。「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做不做得到」,但「同樣的道理由不同的人說出」,就會有不同的力量。阿基琉斯的憤怒無法以自己的理性去克制,但在女神的出面下,他就能做到了。壓下自己的怒氣是為了在將來不致後悔,後悔意味著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東西。而人世間的事物是變幻莫測的,誰能知道現在所認定的東西,日後能不能實現?女神的話語所起的作用就在於此,並不是要教你去做什麼,不是要告訴你做什麼好,而是要讓你對自己的想法不致懷疑,並且讓你確信合乎理性、做長遠打算的決定才是有益的。這就是「理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屬於自己,而屬於神(在某些社會中,屬於長老、頭目)。阿基琉斯「打算」殺了阿伽門農,但他沒有失去理智,並沒有「決定」或「著手」進行。而只有在殺與不殺之間猶豫時,女神的介入才有作用。


至於上述的第一與第三種態度,則屬於政治的層面。阿基琉斯對於阿伽門農的態度,是屬於政治的運作:如何對待下屬、如何組織行動。而阿基琉斯對阿伽門農的怒氣,則進入政治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你是人,我也是人,我們的地位是平等的,為什麼你可以指揮我?我為什麼又要聽你的?」在阿基琉斯的眼中,阿伽門農是一個只會出一張嘴,戰場上躲在後面、戰場下卻分得最多的人,這樣的人憑什麼指揮別人?又憑什麼搶走他的戰利?與阿伽門農爭吵後,他退出了戰鬥,不僅如此,他還希望希臘聯軍死傷慘重,這樣他們才會知道阿基琉斯的重要。生命是短暫的,榮譽才是永恆。我們可能會說,他為了私人恩怨與私人利害而不顧大局,置自己同胞的生死於不顧。但對他來說,所謂的大局又是什麼?為什麼要把所謂的同胞性命放在心上?(扯點閒話,大概只有金庸會把郭靖或喬峰這樣的英雄變成將軍,把武俠小說變成政治小說)在戰場上,永遠是阿基琉斯衝在前面殺退敵人,難道就因為他比別人勇敢、比別人有力,所以他必須流更多的汗、冒更多的險?所謂的大局與同胞,難道不也是「一堆」的私人恩怨與私人利害?特洛伊戰爭的發起,是一個男人失去了老婆;戰爭之所以成行,是一堆男人要去掠奪物品與女人。阿基琉斯是英雄勇士,不是幫人獲取錢財女人的打手,希臘聯軍沒有給他應有的榮耀,這些人並不是阿基琉斯的朋友(這很重要,以後再談),所以阿基琉斯也不會為他們賣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