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與《蘇格拉底自辯詞》相關的兩個短篇


以下兩篇東西是很久以前寫的,〈可倫坡與蘇格拉底〉談的是說話術,〈席丹的頭槌〉談的是人的血氣以及個人與城邦的緊張關係。

柏拉圖,《蘇格拉底自辯詞》,二,人與城邦的緊張關係

現代人活在一個充滿迷信的世界。 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蘇格拉底事件」,也就是一個智慧的人被城邦處死,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在現代的。因為我們的憲法有言論自由給我們保障一切。嗯,真的是這樣嗎?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柏拉圖,《蘇格拉底自辯詞》,一,蘇格拉底的生與死

1.      哲學、哲學人、人

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自辯詞》對某些人來說不算是一本哲學著作,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卻可能是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之所以會有這種不同的看法,在於雙方對於「哲學」有不同的理解。在大學院校的世界裡,哲學是一門由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等組成的學問,既然《自辯詞》裡面沒有談到理型、知識即回憶、哲學家皇帝這些東西,因此哲學價值相對而言也低了些;然而對另外一些人而言,所謂「哲學」(philosophia)並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愛,一種以對智慧的愛(philia tès sophias)為主導的生活方式。這些東西是《自辯詞》所呈現的: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愛,如何追求智慧,以及這樣的追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回想色諾芬的《希耶羅或論僭政》

希耶羅是一位僭主(turannos),這個字在以前通常被譯為暴君,而僭政也就因此而被譯為暴政。這樣的理解並不妥當,因為僭主這個字並沒有暴君的意思,而是泛指一切不是因為繼承而取得王位的人。當一個王並不是什麼有趣的事,就像你在街頭隨便問一個人,要他明天開始就去當中華民國總統,剛聽到他可能會滿心歡爽,但如果仔細想個半小時一小時,絕大多數的人應該會覺得還是不要蹚這渾水來得好。因此如果沒有什麼過人的享受,人是不會要去當僭主的,而一旦當上僭主,也很難不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胡作非為。但正如尼貝龍根的故事所說的,法夫納千辛萬苦獲得了絕世寶藏(或指環),但為了怕被別人奪走,只能化身巨龍去守護寶藏。想要享用寶藏的人,反倒成為寶藏的奴隸,這種困境並不專屬於法夫納,因為患得患失原本就是所有人都會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