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農感到自己被蘇格拉底的問題搞得暈頭轉向,就不想玩了,要蘇格拉底直接說答案。但蘇格拉底說(引號內的文字並不是原文翻譯,而是經過一些縮寫),「你別以為我自己有答案,還故意問你,賣關子要你出糗,實際上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也在研究啊!」枚農說,「那就怪了,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東西,怎麼可能去學習去研究?因為你不知道那是什麼,就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學,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進行,就算是碰巧讓你學到了,自己也不會知道啊!」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莎士比亞,《李爾王》,之二,李爾與李爾王
1.
在我們先前的討論中(參看:https://hsiangminma.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78.html),談到了理解悲劇的二個看法:悲劇的核心在於悲劇人物,而悲劇人物的本質則是自作自受,他的慘境固然有外界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人物自身。所謂人物包含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在劇中所呈現的角色,一個是人物背後的性格。在《李爾王》的眾多悲劇角色中,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李爾父親,另一個是李爾王。李爾父親的悲劇與李爾王的悲劇的交互影響,使這部作品在情感倫理或政治哲學方面,都有豐富的內含。而在這兩個角色背後的,是李爾這個人,他的性格才是主導這部作品的動力。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伍迪艾倫,《非理性的人》,之三,旁觀者與行動者
之前談到的都是Abe的私心層面,以下要把Abe的私心與放在一邊,單純去看法官被殺這件事。
Abe不認為自己的殺人行為有什麼錯。當Jill質疑他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說自己是個道德的人(moral man)。但為什麼他這麼說?純粹是狡辯,還是真的這麼認為?照他的講法,不僅他的生活是道德的(moral
live),他這次的殺人行動也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一個女人與他的兩個孩子,並且他如果再不出手,就會有更多的人受害。殺了那名法官,不會有任何人因此受苦,只會有人受益,怎麼說都是對的。當他這樣說的時候,完全把自己從「行動者」的角度脫離,成為一個純然的「旁觀者」。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伍迪艾倫,《非理性的人》,之二,人的處境與困境
最常出現在伍迪艾倫電影中的兩個主題,很久以前就在他一部電影的片名顯示:《愛與死》(Love and
Death)。然而僅僅是兩個主題還無法構成一部影片,而這兩個主題也不是伍迪艾倫的專利。伍迪艾倫的特點,在於他通常以道德哲學的角度去處理問題。
我們從片中主角,也就是哲學教授的名字出發。Abe,這個名字來自Abraham(亞伯拉罕),而Abraham是來自Abram(亞伯蘭)。亞伯蘭是舊約創世紀裡的人物,他的生活本來跟別人沒有不一樣,但有一天,神要他離開原本的家鄉,到他指定的地方居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