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希區考克,《電話謀殺案》

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是1954年的電影,也就是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之後的第二部電影。這兩部影片有兩個同樣的主題:教唆謀殺與婚外情。但在影片的哲學層面上,著眼的重點卻有所不同:火車怪客呈現的是法律層面的問題,電話謀殺案呈現的則是推理層面的問題。這部影片要問的是:有沒有完美的謀殺?(電影在法國上映時,片名為Le crime était prsque parfait,幾近完美的謀殺)。回答是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辦法事先回答,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預料到未來會發生的一切,並事先做好一切防範。因此如果要做到完美謀殺,就不但需要事先做好縝密計畫,還需要在事後種種不利自己的情勢發生時,隨機應變為自己脫身(aporia)。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希區考克,《火車怪客》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是希區考克1951年拍攝的黑白片,講一個「交換謀殺」的故事。這裡有一個文字遊戲:其中一名stranger指的其實是strangler,也就是影片中的扼喉殺人者。Strangler是以「讓人無法呼吸」的方式殺人,而呼吸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生理層面、另一個是心理層面。片中的殺人兇手也正是因為感到自己心理上給人捏住了喉嚨,才選扼喉的方式致人於死。希區考克的電影一開始被認為是懸疑娛樂片,一直到1962年法國導演楚浮和他做了幾次對談,並且在1966年出版後,他的影片價值才為人重新評價。楚浮是電影大師,他們談的是很專業。我這裡只是把電影簡化為一個故事。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柏拉圖,《理想國》 ,卷一,一


1.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作品,寫在二千三百年前雅典。在二千三百年後的另一個地方去討論這部作品,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讀這本書有什麼用?「古代作品的現代意義」這個主題對學者來說並不陌生,也是一項挑戰。但對非學者來說,有趣的並不在於對這個問題做了什麼回答,而是一種「覺得自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心理,一種擔心自己的研究是否過時的心理。但我們會不會說,要是說不出希臘雕塑的現代意義,就必須把這些東西盡數銷毀?如果不是,我們或許也不需要認為,某某作品必須具有現代意義,才值得我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