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金錢與律法之上


波西亞是貝勒蒙的一名美女,她不僅美,還非常富有,還非常聰明。可惜到了適婚的年齡,卻不能為自己選擇丈夫。因為父親給她留下了遺囑,必須依照指示成婚。波西亞是個有主見的女人,她不喜歡別人給她做決定,但她是個尊循傳統價值的人,並且覺得父親的方法是睿智的,因此也沒有為反對而反對。消息傳了出去,全歐洲與地中海世界的親王貴族都來了。威尼斯青年巴薩尼歐也想去碰碰運氣,但他平時不會賺錢,只會敗家。到了關鍵時候,只能向富商好友安東尼歐求援。安東尼歐並沒有拒絕他,但由於錢財都在海外的貨船上,只好帶巴薩尼歐到猶太人夏洛克那兒借錢。夏洛克是放高利貸的,平時就因為金錢觀的不同,成為安東尼歐等威尼斯基督徒諷刺與侮辱的對象。但這次他竟然答應借給他們一大筆錢,並且還不收任何利息。條件是:如果期限到了而沒有還錢,安東尼歐必須從身上剜下一塊肉給他……

1.

威尼斯是一個國際城市,一個進步的都市,以國際貿易與商務法律為象徵。如果不想做貿易,就可以用高利貸的方式賺錢。國際貿易說穿了就是賤買貴賣,這樣的利潤是很驚人的,因此借錢給他們,然後從他們口袋挖走一筆可觀的利息,也並不是難事。這就是夏洛克這樣的猶太人所做的。對他來說,放貸與經商僅僅是兩種不同的賺錢方式,沒有必要跟任何人結仇。但對安東尼歐這樣的基督徒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他經常在公眾場合辱罵夏洛克等猶太人,甚至還對他們吐口水。

三個月過去了,安東尼歐沒有辦法歸還原先所借的錢,因為他的船在海外耽擱了,來不及返回威尼斯。夏洛克的機會來了,他走到法庭,要威尼斯公爵把這屬於他的一磅肉判給他。夏洛克這個異邦人、異教徒,在威尼斯是沒有什麼後盾的,他唯一能倚靠的,就是威尼斯的法庭。他對這個倚靠可以放心,因為威尼斯如果要保有城邦的國際聲譽,就必須遵守城邦的法律,尤其是在對有錢人的保護上。海上貿易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每個商人都有需要資金周轉的時候,他們或遲或早總會有需要夏洛克,或夏洛克們(例如夏洛克的猶太朋友圖巴爾)的一天。

夏洛克們不願意出海獲取鉅富,也因為他們沒有經營商貿的風險,不喜歡揮霍而喜歡存錢,才可能給從事海上貿易的人提供可靠的資金援助(安東尼歐或許比夏洛克更富有,但他的財富是不穩定的,因此必須去找夏洛克)。但如果夏洛克借出的金錢是有去無回,就不會再有猶太人會想借錢給別人,而他們也會一個個離開這個地方,去促成其他城邦的經濟發展。失去了可靠的資金來源,商貿的運作就會停滯,威尼斯的法庭不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他們只能勸誡夏洛克,不要執行這麼殘忍的契約,卻不能直接宣布契約無效。

資金與法律的結合,促成了城邦的發展,卻沒有辦法保護每一個人。安東尼歐面臨被剜去一磅肉的命運。割肉的契約是殘忍並且違反風俗的,換了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可能都無法接受。但威尼斯與其他地方不同,要想成為一個領先全世界的城市,就必須採取其他城市所不敢採取的作為。公爵為了整個城邦的經貿發展,必須去犧牲安東尼歐這個人。但這並不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決定。因為當初去借高利貸的人,已經在生命與利益之間做出權衡,並且選擇了後者。安東尼歐所權衡的,是「眼目前的個人利益」與「未來不確定的個人損害」,並且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未來的損害。公爵所權衡的,則是「眼前確定的個人損害」與「未來確定的城邦利益」。而如果我們沒有因為安東尼歐的選擇而說他活該找死,似乎也沒有道理去指責公爵是麻木不仁。

2.

為了製造安東尼歐的選擇正當性,莎士比亞作品中加入了波西亞這個角色。如果安東尼歐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而向夏洛克借高利貸,我們對他的同情就會比較小些。如果安東尼歐是為了自己要追女人而借錢,同情恐怕還會更小。但他借錢是為了朋友,並且還是個不善理財、散盡家產、債務累累的巴薩尼歐,問題就不同了。安東尼歐借錢給他,完全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可能獲得什麼名聲,而純粹是為了自己的朋友,為了友情。巴薩尼歐為了女人而借錢,在旁人看來可能不是好事,但安東尼歐為了朋友要追女人而向猶太人借錢,在旁人看來反而成了高貴的事。當然,這件事情各人有各人的評價,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甚至會有不少人義正詞嚴地說:「借他錢就是害了他!」但在其他時間的另一個社會,可能並不覺得如此。

巴薩尼歐不是個有經濟頭腦的人,但他知道怎麼度過一個接一個的難關。他童年時候的經歷是,如果在射箭的過程中遺失的一支箭,他就會拿一支箭,以同樣的力度、角度去方向射去,然後加倍注意第二支箭的落點,想要把先後射出的兩支箭一同找回來。於是他現在要採用同樣的方式:向安東尼歐借第二筆錢,去還他借的第一筆錢,但這筆錢要怎麼還?唯一的辦法就是娶到波西亞,然後用波西亞的家產,去償還向安東尼歐借的兩筆錢。

我們可能覺得巴薩尼歐的如意算盤是很不可取的。他這趟求愛之旅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他與波西亞為了延長兩人相會的時日,遲遲不願進行求婚者的挑戰),也導致了安東尼歐無法在期限內還債。當巴薩尼歐贏得美人心,帶著兩三倍的金額回到威尼斯時,安東尼歐已經下了監獄。他們可能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以為加倍還債就可以將事情一筆勾銷。他們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心裡認為,猶太人眼中除了錢,沒有別的。因此只要給猶太人多一點錢,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他們的錯誤在於,忘了(或從來不覺得)猶太人也是人,忘了如果自己會敵視或仇視猶太人,那麼猶太人也會敵視或仇視自己。

3.

在夏洛克要去法庭要求割下安東尼歐的肉之前,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夏洛克要去參加巴薩尼歐所舉辦的一個晚宴。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夏洛克是從來不跟基督徒一同吃飯的,他可以跟基督徒做生意,甚至一起走路,但絕不會一同用餐。一方面是因為飲食習慣,基督徒吃豬肉而猶太人不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共同吃飯是一種友好的象徵,而夏洛克是不願意這麼做的。然而這次,夏洛克卻願意和他們共進晚餐,並且還把自己的僕人介紹給巴薩尼歐,要他去他那而工作。讓自己的僕人換新主人,並沒有惡意,因為他內心是很喜歡這個僕人的,只是嫌他飯量大而已。

我們不能確定夏洛克這兩個舉動(為僕人舉薦新主、到基督徒家吃飯)究竟有什麼意圖,但如果理解為一種友善的舉動,也並不是就一定就不可以。夏洛克跟我們認識的任何人一樣,是有情感的。巴薩尼歐並不是個借錢不取利息的人,他的個性也不像安東尼歐與其他人(例如跟他一同去求婚的格拉西安諾)那樣好鬥。在夏洛克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愛花錢的、容易被愛情沖昏頭的青年。他可能有點喜歡這個青年,也有可能看中他之後會繼續向他借錢。無論什麼原因,都沒有和他結仇結怨的必要。然而接下來的一件事情,卻造成夏洛克與基督徒的決裂:他的女兒潔西卡,帶著一大筆錢財珠寶,和一個基督教青年羅倫佐私奔。

這下子仇怨是解不開了。三個月期限一到,夏洛克立刻要求威尼斯公爵執行法律,也就是將安東尼歐身上的一磅肉判給他。公爵沒有辦法從法律上說服夏洛克,只能訴諸他的慈悲。而安東尼歐的朋友,到遠處求婚回來的巴薩尼歐與格拉西安諾,後者是用謾罵侮辱的方式要讓他打退堂鼓,前者則拿出原本借款的兩倍、三倍甚至更多,要讓夏洛克打消念頭。只不過這三種方法都沒有用,夏洛克鐵了心,只要安東尼歐的肉。這個困境,最後只有靠波西亞來解決。

4.

波西亞之所以能解決問題,不僅是因為她的睿智,更因為她的來歷。她不是威尼斯人,也不是猶太人,因此她沒有這些人根深蒂固的成見與心結。她是貝勒蒙人,相對於威尼斯而言,貝勒蒙(歐洲有不少叫Belmont的地方,不過一般認為這是個虛構的城名)不是什麼先進的城市,波西亞的財富來自與父親,選擇夫婿的標準也來自父親。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傳統為主宰的城市,與威尼斯恰成對比。

另一方面,貝勒蒙是個愛的城市。劇中的三對情侶:波西亞與巴薩尼歐,前者的朋友格拉西安諾與後者的女僕尼莉莎是在這裡認識的,而夏洛克的女兒潔西卡與威尼斯青年羅倫佐,則是私奔到貝勒蒙。威尼斯是國際貿易之都,但威尼斯的青年巴薩尼歐、格拉西安諾與羅倫佐,卻不能在那兒獲得愛情,這意味著婚姻、家庭、子女後代都無法在這裡產生,或在這裡延續。這樣的城市必須靠移民才能維持,而能夠讓異邦人想要進來的,就是貿易的吸引力。然而這些來自各地的「新威尼斯人」,有沒有可能組成一個城邦?莎士比亞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些人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與生活背景,而他們的共同目標就只有財富。他們沒有共同生活的意願,套用夏洛克的話,連一起吃飯也不願意;而在這個地方生長的威尼斯公爵,也無法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去解決各方人物的衝突。

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是來自異鄉的波西亞。對生長在貝勒蒙的人來說,威尼斯就像是個發了燒的城邦。其實不只是威尼斯,其他來自赫赫有名的地方,例如拿波里、法蘭西、英格蘭、蘇格蘭、薩克森、摩洛哥、亞拉岡等地的貴族親王,也都是如此。貝勒蒙並不是商業都市,卻也同樣是國際城邦。然而這裡吸引人前來的原因,並不是商貿,而是美人與美景,是夜晚在戶外聆聽音樂、欣賞月光。這樣的閒適,是生活在威尼斯的人所難以享受的。全劇的一開始,我們就看到安東尼歐為了海上的財富而長吁短嘆,更不用說處處節省、時時擔憂的夏洛克了。帶著潔西卡逃離到貝勒蒙的羅倫佐不禁感嘆:和諧的美妙樂音是在永恆的靈魂裡的,而一旦這會毀敗的塵土外衣把靈魂關住,我們就再也聽不到了。這所謂的塵土外衣,難道不正是威尼斯的生活方式?正因為如此,波西亞看不上那些沾滿塵土的王公貴族,卻愛上非典型的威尼斯青年,窮小子巴薩尼歐。

5.

儘管貝勒蒙是個不存在的地方,但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方。這個結合「美」與「傳統」的城邦,同樣也需要律法。波西亞的求婚條件是這樣的,求婚者在金、銀、鉛三個匣子中選擇一個,但在選擇之前必須立誓:一、不得告訴任何人自己選的是哪個匣子:二、如果選不中,終身不得向任何其他人求婚;三、如果選不中,必須立刻離開貝勒蒙。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這三項誓約,波西亞就可能被任何一個聽到小道消息的人娶走。而這樣的誓約當然是不會有效力的。只要出夠了高價,就可以獲得其他求婚者所的訊息,而一旦這樣的訊息傳了出去,波西亞就會嫁給一個隨便什麼人,一切對愛情與婚姻的期待也就化為烏有。在這個時候,就算嚴厲懲罰了走漏消息的人,也挽不回波西亞的命運了。美、愛、傳統、誓約,這是貝勒蒙的存在支柱,是貝勒蒙有別於任何先進國家的地方。

6.

波西亞知道那個為了他們的婚姻而慷慨解囊的人面臨了生命危機,於是就要巴薩尼歐帶著雙倍的價錢,趕回威尼斯救人。她自己則是換上了男裝,趕到威尼斯法庭,要解決他們的衝突。由於她是外地人,因此不會用威尼斯人的想法去解決。所謂「威尼斯式」的想法有這三種:公爵勸夏洛克要有慈悲,等於是要他改宗基督教(儘管實際上的基督徒可不那麼慈悲):安東尼歐與格拉西安諾的謾罵,等於否定了猶太人的價值;巴薩尼歐要給他二或三倍的賠款,這固然比較好,但還是等於把猶太人簡化為貪財之徒。因此夏洛克為了堅定自己的地位,也為了堅定猶太人的價值,決不會接受這三種方式。相反地,這個以律法為傲的民族,堅持威尼斯公爵要嚴格遵循律法,為他主持公道。

波西亞了解這個情形,就以律法的支持者出現,她假扮為一個青年法學博士,再三強調律法必須嚴格遵守,贏得了夏洛克的信任。但之後,她忽然說到,在嚴格遵守契約的情形下,夏洛克只能割掉一磅肉,但不能讓安東尼歐失去別的東西,也就是說,不能讓他流去一滴血。波西亞的這種說法,當然是荒謬的,完全不是「守法」而僅僅是「玩法」。如果波西亞一到法庭,立刻說出割肉不滴血的理論,夏洛克必然能定下心來,另外找一個法學博士來反駁這種說法。但現在是夏洛克先相信了波西亞,認為她一定會為自己說話,沒想到竟被殺個措手不及,只好投降認輸。

7.

莎士比亞給我們留下夏洛克的悲慘境遇:借出去的錢拿不會來,自己的錢一半被判做罰款,另一半則被強制判給安東尼歐。所幸安東尼歐並沒有要挪為己用,而是要留給她的女兒,離家私奔的潔西卡。不過對讀者而言,他的命運原本不該是如此的。他對安東尼歐等基督徒有所仇恨,但他的仇恨是反擊式的,是因為安東尼歐先鄙視他、敵視他,羅倫佐甚至還拐走了她的女兒。他的仇恨是有道理的,他的復仇是應該被認可的,可惜的是他的道理被自己的情緒壓過,導致他對安東尼歐做出了過度的要求,最後給自己帶來慘痛的教訓。生活在仇恨中的人是數不清的,之所以數不清,是因為在仇恨中的人往往是不自知的。當夏洛克聽到法學博士要他割肉而不流血的時候,他立刻說「我不割了,還是給我錢吧!」如果有誰去嘲笑夏洛克的這個舉動,就正表示他擺脫仇恨的能力還沒有夏洛克高。

在這場爭端中,威尼斯公爵與波西亞是兩個出面解決問題的人。公爵無法獲得成功,因為他本身就是這場爭端的利害關係人。在情感上他與安東尼歐是同一陣營,但在事業上則必須站在夏洛克這邊。反而波西亞因為具有第三者的身分,因此能夠順利解決困難……當然,這只能算是非常膚淺的結論。我想莎士比亞真正要說的是,在政治與法律事務中,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實踐理性(la raison pratique, practical reason),與理論理性的不同點在於,這種理性極為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正如波西亞所說,她可以輕易用言語去和一群人說教,但要讓自己真正做到她所說的那些,就是另一回事了。波西亞並不是實踐理性的完美化身,威尼斯的各種商貿糾紛,她可能完全無能為力。但在這場基督徒與猶太人的衝突中,她卻能比所有其他人高明。這或許是因為她生長在貝勒蒙,這個莎士比亞所虛構的城市,換句話說,這個烏托邦。威尼斯是一個浸淫在金錢與律法中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所誕生的實踐理性,必然會受到這兩者的烙印。貝勒蒙是個充滿著美與孕育著愛的地方,維持這個地方的並不是金錢與成文法,而是傳統與誓約。因此生長在這個地方的波西亞,她的實踐理性自然也會達到威尼斯商人所無法達到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