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奧泰羅》像是悲劇,卻也不像悲劇。一般而言,悲劇講的是某個偉大的人所面臨的不幸。然而悲劇並不是偉大與不幸的堆砌,而在於兩者來自於同一原因。自信與對命運的挑戰成就了人的偉大,但過度自信或自以為是超人,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幸的命運。李爾王與馬克白是比較典型的悲劇人物,凱撒的悲劇成分就比較少,因為他的不幸主要是來自他人的想像,而不是他自己的行動。奧泰羅的悲劇成分就更少了些,雖然他是個偉大的人物,並且命運極為悲慘,但他之所以偉大與之所以悲慘,並不是出自同樣的原因。他的偉大是來自他的勇敢,但悲慘則來自愚昧。他的故事與其是一齣悲劇,毋寧說是一齣平凡人的肥皂劇。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金錢與律法之上
波西亞是貝勒蒙的一名美女,她不僅美,還非常富有,還非常聰明。可惜到了適婚的年齡,卻不能為自己選擇丈夫。因為父親給她留下了遺囑,必須依照指示成婚。波西亞是個有主見的女人,她不喜歡別人給她做決定,但她是個尊循傳統價值的人,並且覺得父親的方法是睿智的,因此也沒有為反對而反對。消息傳了出去,全歐洲與地中海世界的親王貴族都來了。威尼斯青年巴薩尼歐也想去碰碰運氣,但他平時不會賺錢,只會敗家。到了關鍵時候,只能向富商好友安東尼歐求援。安東尼歐並沒有拒絕他,但由於錢財都在海外的貨船上,只好帶巴薩尼歐到猶太人夏洛克那兒借錢。夏洛克是放高利貸的,平時就因為金錢觀的不同,成為安東尼歐等威尼斯基督徒諷刺與侮辱的對象。但這次他竟然答應借給他們一大筆錢,並且還不收任何利息。條件是:如果期限到了而沒有還錢,安東尼歐必須從身上剜下一塊肉給他……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莎士比亞,《馬克白》
在這部作品的開始,一名軍士描繪了馬克白的驍勇,說他一劍宰了叛賊,梟下他的首級,蘇格蘭王鄧肯聽了,立即將馬克白晉封為考到伯爵。沒過多久,馬克白就成了篡位者,殺了鄧肯成為蘇格蘭王(他們是表兄弟的關係,馬克白並不是自立為王,而是以第一順位被推舉為王)。全劇最後,馬克白被另一名伯爵麥克道夫所殺,同樣是割下首級,隨之而來的同樣是新王(鄧肯之子)大封功臣。從作品的頭尾看來,這不過是一個人類政治上的循環:叛變—戰亂—砍頭—封賞—叛變—戰亂—砍頭—封賞......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封賞」並不能阻止叛變,「強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作品其實也留下一個伏筆:預言馬克白將成為國王的女巫,在另一名將領班珂的質問下,說出他的子嗣將成為日後的國王。這是否表示在劇末的鄧肯王之子繼位後,還會有其他的叛變發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