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伍迪艾倫,《愛情摩天輪》/ Wonder Wheel

如果要在台灣票選「愛情電影之王」,伍迪艾倫可能會是個熱門候選人。但這不是因為他的電影,而是他的片名,更精確說,是他的電影片名在台灣的中文譯名(在大陸或香港可能有其他的譯名)。隨便google一下就可以發現:《愛情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2001)、《說愛情,太甜美》(Anything Else, 2003)、《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2005),最近三年的片子更是一部接著一部:《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 2016)、《愛情摩天輪》(Wonder Wheel, 2017)。這些片子的原始片名都跟愛情沾不上邊,一到台灣就紛紛搭上愛情列車,只能說「我也是愛了」。
《愛情摩天輪》的前半段並不怎麼吸引人,要到過了二分之一之後才開始讓人投入。Ginny是位39歲的婦人,年輕時在劇院當演員,跟一個很愛她的男人結了婚,並且有一個孩子。但美好的生活並不能讓他克制對其他男人的期盼,戲如人生,她和一個每天晚上都會在戲台上吻她的男演員上了床(所以電影裡面的吻戲其實比較不危險,因為不用每天),被先生發現了,只好離婚。她為自己的出軌後悔不已,因為當她離婚的時候,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到什麼是愛。

生活陷入了低潮,她遇到另一個深愛她的男人,陪伴她度過難關。於是她邁入了第二段婚姻。這個男的叫做Humpty,挺著個大肚子,跟小說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裡面的那位Humpty Dumpty一模一樣。他完全不懂戲劇,只喜歡釣魚與看棒球。不過他是個真心對她好的男人,以他的關懷獲得了Ginny的人,意思是,沒有獲得她的心。Ginny甚至說,她的第二段婚姻,讓她知道什麼「不是」愛。

結婚後,丈夫喝酒鬧事,他們只好搬家,住到了紐約附近的康尼島(Coney Island)上的海邊遊樂園。丈夫在那邊操縱旋轉木馬,她則在餐廳當服務員。她不喜歡餐廳的工作,不喜歡住在這個嘈雜的環境,也不喜歡她的丈夫。但她沒有錢,也走不開,或許也不知道能走到哪。日子一天天過著,她對婚姻生活再度感到厭煩,她要的是愛,而自己的感激與對方的陪伴並不是愛。

一年夏天,她遇到了Mickey,海灘上的救生員,原本是紐約大學的學生,二次大戰時入海軍服役,戰後回到紐約完成學業,並且要在夏天結束後就讀歐洲戲劇研究所。他想要寫一部偉大的作品,一部由命運與英雄的性格弱點交織而成的悲劇。他告訴Ginny,自己的性格就是太容易愛上別人。人生如戲,在下筆寫作之前,自己先當了主角,開始與Ginny偷情。他喜歡年紀比自己大的女人(影片中他在海灘上讀的一本書就叫《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當然,這裡的伊底帕斯是佛洛伊德的),當他知道Ginny已經39歲的時候,跟她說:Well, that's a very hot age for a woman. I'm a very lucky guy.(撩姐金句?)

Ginny並不是被愛沖昏的人,她跟Mickey偷情,與其說是為了愛,毋寧是為了夢。愛不是目的,只是一個出口。她想要離開現在的生活,男人與性就成了眼前的出口。但她真正要的是回到舞台,扮演茱麗葉的腳色。她希望Mickey能為她寫一齣戲,而當她談到真正的她不應該是個端盤子的時候,甚至會激動起來,嚇到自己的鮮友。她喜歡聽鮮友談到以前海軍服役時去過的Bora Bora島(在太平洋,大溪地附近),而她最喜歡和鮮友一起做的,也不是床事,而是待在他帶她去的中式庭園(位於紐約Staten島的 Chinese Scholar's Garden),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遠方的感覺,最能讓她忘記自己生活在康尼島。

在對未來投入了全部的幻想後,變數出現了:丈夫Humpty與前妻生的女兒Carolina來到了康尼島。Carolina 20歲的時候離開家庭(那時HumptyGinny還不認識),跟一個黑道大亨結婚,從此斷絕了父女關係。她覺得父親眼中的好男孩全都是dull, colorless, boring guys,而她是真正愛著黑道大亨的。但沒有幾年,兩人就吵了起來,吵什麼?Sooner or later everything,這是她給的回答。於是她逃了出來,FBI找上了她,用恐嚇的方式逼她說出一些先生所犯的罪。先生知道了,就到處派人找她。找到她之後呢,沒有人知道會怎麼樣,不過大家都認為會殺了她。她逃到父親的住所,因為她先生知道他們的關係極糟,因此認為他不會找上門來。事實上也是如此,當她到了康尼島之後,確實過了一段安全的生活。

Carolina年輕貌美,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Mickey來說完全是致命的吸引力(在聽完她的故事後,他說:I have book knowledge but you've really tasted life)。Carolina其實很喜歡自己的繼母Ginny,常稱讚她年輕漂亮,也把一切心事告訴她,包括她跟Mickey的偶遇與聊天內容,以及她覺得彼此對對方有好感。但如果我們記得Mickey適才所說,人總是敗在自己的性格弱點上,這對Carolina來說,就更確切不過了。Carolina是個多話的人,先前就是因為多話,告訴FBI自己先生的犯罪事實,而導致自己的逃亡(她老爸知道了這件事,氣得大吼:你為什麼不會閉上嘴巴!),這次又是因為多話,而導致繼母Ginny對自己的嫉妒。

其實用不著Carolina開口,Ginny也能以自己的直覺察覺出什麼,否則她的戲劇就白讀也白演了。她感到Mickey會因為Carolina而離開她,破壞她下半生的生活美夢。倒是Mickey不斷提醒自己,Carolina只是一場夢,必須忘記。然而這做得到嗎?比意願更強的,是他所謂的命運。伍迪艾倫在這裡用了個希臘字,ananke (anagkê),意思是必然。Ananke讓他們再三偶遇,或是說,故意地偶遇,於是Mickey就在這不主動也不迴避的情形下,跟Carolina聊了幾次天,並且愛上了她。

當危機感來臨的時候,Ginny的行為開始瘋狂,她偷了先生的400元,買了一只500元的金表送給Mickey1950年代的500美金應該不是小事)。但如果我們認為她這麼做的目的是要用錢挽回Mickey,因此是個傻瓜的話,可能就錯了。因為她不是愚蠢,而是一種瘋狂。愚蠢會讓人做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瘋狂則是要透過一件明知道不會有結果的事,把自己一步步逼上絕路。她知道Mickey「還沒有準備好」,她也知道他不會接受這個名貴的禮物,不會被任何她所謂meaningful的東西綁住。但她還是買了一只金表,並且在上面刻了字,不給自己一點退路。在他不接受禮物的時候,她把金表憤怒地丟往沙灘裡,這表面上看起來瘋狂而荒唐的行為,是自我毀滅的前兆。但毀滅又何嘗不是解脫重生的開始?

Carolina的先生派人來了。第一次找到她爸爸Humpty,他撒了個謊,說他們父女感情極糟,女兒不可能來找他。況且自己搬了三四次家,就算女兒要找,也找不到。於是她幸運躲過一劫。第二次不知怎地,他們到了Carolina打工的餐廳(Ginny介紹她去的)上班的那家去打聽。老闆娘說,那天晚上她會在一間叫Capri(小時候音樂課的「卡布里島」)的義大利餐廳吃飯。老闆娘之所以知道,當然是Carolina告訴她的。但為什麼要告訴她?其實也沒有原因,純粹是自己多舌藏不住話。如果這是一場殺身之禍,那麼招來禍事的,就完全不是別人,只能是她自己。

在餐廳裡,MickeyCarolina告白,同時也告訴她,他跟她的繼母偷情了一個夏天。Carolina嚇到了,雖然她很喜歡Mickey,但一下子還無法接受這件事,於是她想要一個人走回家,在路上理一理、靜一靜。只不過她剛出餐廳,就讓人擄走了。

碰巧的是,就在Carolina老公的手下到她打工的餐廳詢問的時候,Ginny遠遠看到他們的身影,就去問老闆娘這兩個人要幹嘛。老闆娘跟她說,他們問Carolina在哪裡,而她和他們說了。Ginny嚇到了,馬上去找公用電話,要打給餐廳,通知她躲起來。電話接通之後,她忽然想到,在卡布里餐廳的不是只有Carolina,還有她的男朋友Mickey,於是她掛了電話,任憑事件自由發展。

Ginny又怎麼知道Carolina是跟Mickey一起吃飯?那天下午,Carolina要赴約之前,發現自己忘了錢包,於是匆忙趕回家拿。到家的時候,順口說了自己晚上要跟Mickey約會,還說她期待這將是一個特別浪漫的夜晚。Ginny是這樣知道了他們要約會的消息的。也就是說,Carolina再次因為自己的多言,而斷送了一次逃離危險的機會。

Humpty發現女兒沒回家,就去找Mickey問話,Mickey當然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於是他回到家質問Ginny在家裡大鬧了一頓。喝酒、大鬧、作勢打人,這是他面對事情的唯一方法。而讓他戴上綠帽的Mickey就完全不同。他得知Carolina失蹤的消息,就去街上、Carolina打工的餐廳、他們一起吃飯的餐廳打聽。比對了這些人所說的話,他覺得Carolina是被Ginny害的,就到Ginny的家裡興師問罪。

Humpty在家鬧了一場,就出去喝酒。這時Ginny換上一件性感的長裙,並且畫上了妝。她為什麼要換衣化妝,是不是要去找Mickey,我們並不知道。因為她裝還沒畫好的時候,Mickey就來了。在他的眼中,是Ginny害了Carolina,因為當她有機會救她,當她可以打電話通知她躲起來的時候,並沒有這樣做。但Ginny並不這麼認為,她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害人,她只是碰巧在餐廳門口遇到那兩個手下,完全沒有促成任何事件的發生。更重要的是,誰能證明那兩個手下是要來殺Carolina的?一群人湊在那邊幻想Carolina的生命危險,但這難道不是他們的集體幻想?又有誰能證明Carolina其實撒了個瞞天大謊:她偷了先生的錢,跟別人私奔,所以先生才到處找她?

不過這些並不是重點,因為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世界上只有一種審判是真正的,那就是自己良心的審判。做了這樣的事,怎麼還睡得著,怎麼還吃得下?這種指控當然是蒼白的,正如Mickey所說的一切最後也只能歸結為一句話:And you, you! You could live with this ! 或許這也真的是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指控。說歸說,活歸活,這世界上真的會因為羞憤而死的大概不多,而我們大部分的人,或許會想Ginny說的那樣(不過她說的是另一件事):I suppose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older is that we have more tolerance for mistakes because over the years we all have made our share. That's why forgiveness is possible. What a cold world it would be without it.

值得一提的是Ginny與前夫的兒子Richie。這是個10歲左右的孩子,常常蹺課、偷爸爸的錢去看電影、對家人漠不關心、到處放火(隨身攜帶燃油、火柴),媽媽受不了他,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但他覺得那一點用也沒用,最後甚至放火燒了醫生的候診室。如果我們還記得伍迪艾倫1976年的那部《安妮霍爾》,會發現這其實就是片頭的那個小男孩:同樣是住在遊樂園、不聽老師的話、認為心理醫生是笨蛋、上課偷親小女孩。只不過之前那個對性充滿好奇的小男孩,現在成了到處放火的孩子。但正如Mickey的另一個身分,也就是故事的敘述者在影片一開始所說,他喜歡詩、戲劇,因此在說故事的時候會用到象徵手法與誇張的人物。因此小男孩Richie可能是劇中唯一正常的人。他與媽媽Ginny都不滿意現狀,媽媽想要用性去給自己找到出口,小男孩則指出火才是唯一的出路。小男孩每次放火,都受到母親的責罵,因為放火是危險的。但到了最後,也就是影片後段的那些近似瘋狂的行徑時,似乎表示她了解到必須走上火的道路。她的瘋狂是兒子的火轉化來的。當Mickey質問她到最後的時刻,她拿出了一把刀說:那你殺了我,為她報仇吧!Mickey聽了這句話,走了。Ginny知道Mickey不會殺她,她也不是要真的去威脅Mickey,她所要的,僅僅是一個結束。

Mickey走了,Humpty回來了。Ginny的心裡沒有別的事了。她想到兒子看完電影回家的時候,肚子應該餓了,她想到自己該洗洗工作服了。她的演員夢有沒有醒,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她覺得自己該做的,是面對兩件以前最讓她厭煩的事:她的兒子與她的工作。影片在Richie點燃的一堆火中結束,火點在海灘上,Mickey工作的救生椅旁,這一堆火沒有別人看見,也沒有人會來處罰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