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當作一種教育的方式,在世界各個地方都是不陌生的。在古希臘,故事就是所謂的muthos,這個字在中文被翻譯作「神話」。這樣的翻譯是有點狹隘的,因為muthos不見得以神為題材,例如伊索寓言(muthoi aisopou)就同樣是以muthos為名。另外一種的教育方式是以論述(logos)進行,論述能夠使思想更為聚焦,將事情解析得更清楚,並且提出明確的贊同或反對意見。然而論述也有一定的缺點,最重要的就是沒有辦法引起共同的討論。一個好的故事能夠讓人去討論、反思其中的人事物,一個差的故事就僅僅是教條的偽裝而已(例如在網路上每天看到的那些)。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埃斯庫羅斯,《復仇女神》或《和善女神》
埃斯庫羅斯的《復仇女神》或《和善女神》,並不能算是一部精采的作品。其中並沒有什麼懸念,也沒有什麼悲壯慘烈的場景。然而這樣的平淡並沒有減少他的偉大,因為這樣的作品並不是要人去看,甚至也不是要人去想,而是要人去做。就與人有關的事物(les choses humaines)而言,「做」永遠是最重要,也最難達到的一環。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莎士比亞,《凱撒》:之一,凱撒死前
莎士比亞的《凱撒》在形式上就值得人去思索。一般而言,如果一部作品以某個人的名字命名,那個這個人必然在作品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做了最多的事、說了最多的話、出場的時間最長。然而《凱撒》卻完全不是如此,在整部劇中,凱撒不但是台詞有限,沒有什麼發揮演技的地方,甚至在整部戲演到一半的時候就被殺了。而無論是布魯特斯、凱西阿斯或是安東尼,甚至其他配角的戲分台詞,都比凱撒為多。這讓我們想問:為什麼這部作品要叫做《凱撒》?既然要用他的名字為標題,為什麼不讓他到全劇的最後才死,讓他有更多的表現空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