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凱撒》共有五幕,第三幕位於全劇中心,在敘事上對前兩幕做了總結,並且為後兩幕展開前導。這一幕可以說是全劇的縮寫,甚至也能抽離出來成為一部獨立的短篇作品。在內容上,則是以戲劇手法演繹政治的哲學與歷史意含:在凱撒倒下之後,謀刺黨的凱西阿斯與布魯特斯,以及凱撒黨的安東尼各自對大眾做了演講,結果是安東尼獲得群眾的擁戴,謀刺黨人被趕了羅馬。從前兩幕的鋪陳看來,這樣的結局似乎有點出人意外。凱撒的死亡看起來有絕對的正當性與必要性,為什麼會被安東尼翻盤?當然莎士比亞的劇作與歷史事實不盡相符,而我們在這裡要談的並不是歷史,而是莎士比亞所給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