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西遊記》,之四:孫悟空的二心衝突與唐僧三難


西遊記講的是「釋厄」的歷程。「厄」有三種:妖魔精怪的威脅,名利酒色的誘惑以及自身內在的衝突。容易對付的是第一種,不僅是因為孫悟空神通廣大,也因為天庭諸神與西方諸佛都在幫助唐僧;第二種就麻煩許多,因為這必須靠自己內在的修為才能解決,滿天神佛不但不會幫助唐僧,甚至還會自己變成誘惑來考驗唐僧(二十三回)。就這種危難而言,一開始只有孫悟空,也就是我們的心志能夠解救我們的欲望。但當唐僧經過一段年月的歷練,當他的欲望隨著經驗與反思而有所調整後,就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安然度過危難。最可怕的危難是第三種,這是自身內在的衝突,造成這種衝突的不是別人,正是孫悟空。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西遊記》,之三:唐三藏,拯救欲望的旅途


從原本的《大唐西域記》到後來的《西遊記》,書名上的轉換可以給我們一個閱讀的指引。這兩個名稱中既沒有「取經」,也沒有「成佛」。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一個「西」字:「西域記」是奉唐太宗之命寫的,記載的是西方是什麼、有什麼;「西遊記」則是作者主動寫的,並沒有奉旨的問題,而原本的奉旨寫作,在這裡就成了奉旨西行。表面上看來,西行的目的是取經,但實際上,取經不過是如來安排的一個幌子。因為在第八回裡,如來造經的目的就是要嘉惠世人,並且他也完全可以親自把經書送到南贍部洲。只不過如來不願意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那裏是「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一千多年後不知道有沒有變得比較好),送經書到東土大唐,就像把人參果送給豬八戒,完全是一場浪費。要造福眾生,就要找一個人,讓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來到靈山求取經書,才能起到流傳教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