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柏拉圖,《阿西比亞》,一,助產術


1.       
阿爾克伊比亞德斯》(以下簡稱「阿西比亞」)是發生在蘇格拉底與雅典青年阿西比亞之間的對話。這部對話只有兩個在場,這點呈現出這部作品的「話語之外」的內含。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話通常是發生在一個公眾場合,在場的除了在對話中發言的人,也有在旁的其他聽眾。在公眾場合進行對話,顯示出柏拉圖這些作品的政治性質。另外有一些不是公開進行的,例如《費德若斯》講的是,蘇格拉底與一名青年漫步到雅典城外,談論起「美」的問題。這是個不屬於城邦管轄的課題,意思是說,並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可以決定什麼是美(許多現代人顯然不這麼認為)。《阿西比亞》並沒有註明地點,但以阿西比亞這樣的青年來說,大概是不會到城郊散步的。假設這次對話發生在雅典城內,我們就能給這部作品勾勒出這樣的圖像:蘇格拉底這個追求智慧的長者,與阿西比亞這個雅典最傑出的青年討論政治參與的問題。阿西比亞的導師是伯里克列斯(Pericles雅典最著名的政治人物,是屬於城邦內的,而蘇格拉底則聲稱自己受到神的引導,也就是不屬於城邦管轄的。他們在城邦之內對話,談論與城邦最密切相關的問題,但這段對話卻沒有旁聽者,也就是沒有任何政治脈絡。這展現出討論政治與討論美的相似性:不能受到人群喧囂的干擾,不能為了「接地氣」而喪失思考的獨立性。